张立群校长: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第二届全球校友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21217)

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第二届全球校友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张立群校长

尊敬的建文常委,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繁花似锦妆南粤,高朋如云耀华园”。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广州抗击新冠疫情取得战略性成果之际,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在这隆重而美好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校友们、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山珠水,煌煌上庠。1952年11月,在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工业院校支撑之时,华南工学院巍然崛起于南粤大地。她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为基础,后调入7省18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几乎集中了中南地区工科之精粹。百川入海,方成其大,学校甫一成立,便成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倘要追溯学校风雨传薪之始,其时间坐标的原点还要往前推移近半个世纪。1918年1月,发端于清末广东工艺局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探路者之一,更因其一众师生以甲工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而世称“红色甲工”。“红色基因”就此镌刻进华工人的骨髓,在105年的峥嵘岁月中不断激励着全体华工人,汇聚起强大的向心合力和澎湃的复兴力量。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弦歌不辍,百年初心坚如磐。
    我们始终铭记,在民族蒙难、救亡图存的年代,以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杨匏安、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审计长”阮啸仙、“刑场上的婚礼”主人公周文雍等为代表的“甲工”师生,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义无反顾踏上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途。他们创建中共广东党团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和革命斗争,作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
    我们始终铭记,在旧中国风云激荡、求强思变的年代,华南理工大学多个办学源头的前辈先贤们,高举“教育报国”“实业救国”之旗帜,探寻中华民族教育强国之路。虽辗转办学仍坚守教育理想,在颠沛流离中刻苦求学、传道授业,挺起民族脊梁,续传民族文脉,铸就了华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我们始终铭记,在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海陆空专家”罗明燏、“士子楷模”冯秉铨、“珠峰测高第一人”陈永龄、“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等一大批名师大家,国有召、慷慨行,毅然挑起组建华南工学院的重任。他们筚路蓝缕、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树起了“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学校作为华南地区教育和学术重镇的地位。
    我们始终铭记,在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的年代,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敢闯会创的华工人,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确立“融入发展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勇闯办学新路,收获累累硕果。学校1993年首开共建与联合办学之先河,开辟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办大学的新路。1999年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至今日仍然是人才培养“华工模式”的精神内核。还有大批“星期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出了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华工路径”。
    怀着教育强国的初心,承传创建一流的梦想,一代代华工人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发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笃行不怠、步履铿锵,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道路,在南粤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条栉风沐雨、积厚成势之路。“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第一代华工人吹响的号角,犹然如昨。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南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张进同志就提出要把华工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多科性工学院”。无论岁月更替、社会变迁,还是校名更迭、一门两校,学校始终坚守办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砥砺奋进、不懈追求。从1960年跻身全国重点大学,到1995年、2001年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再到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从2003年建设大学城校区,到2017年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从2012年首次入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到2020年晋升200强,从建成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到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再到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学校不断迈上更高台阶,跨入更大舞台,终成今日办学之大气象、大格局。
目前,学校已形成“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的发展格局,高分子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科排名居全球第22位;学校拥有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09至2020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2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