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明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六月,自诩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的明武宗朱厚照,正率领着一众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御驾亲征,目的地——江西南昌

原来,蓄谋十年之久的宁王朱宸濠,突然在南昌发动叛乱了!

叛军从南昌出发,一路攻城掠地,叫嚣着要进攻南京,直取北京,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朝野震惊!

此时,随行出征的官员们个个愁眉苦脸。宁王叛乱,祸国殃民,必将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而“威武大将军”朱厚照却一路上兴奋不已,因为,他终于有了带兵打仗,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朱厚照从小生长在深宫紫禁城,内心却一直渴望能策马扬鞭、驰骋沙场,做一名威风凛凛的威武大将军。

然而,作为守江山的皇帝,朱厚照并没有什么真刀真枪的实战机会,只能偶尔在宫苑之内,玩一玩排兵布阵的军事演练游戏。

这回碰上宁王造反,虽说是朝廷之祸乱,然而“威武大将军”朱厚照一路上却是心潮澎湃,他不断地畅想着各种胜利凯旋的英雄时刻:“这回朕御驾亲征,直捣宁王的老巢,将会以怎样的帅气姿势将对方擒拿呢?”

然而,正当骑着高头大马的“威武大将军”,意气风发地行至涿州,也就河北保定附近时,前方快马加鞭突然传来捷报:报——王阳明大人已平息宁王叛乱。

什么?这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咱御驾亲征的威武大将军,都还没走出河北省呢,你们竟然说他王阳明就已经平定叛乱了?

最怕空气突然地安静,听到这个本该令人欢呼雀跃的捷报时,在场的所有官员竟然都心照不宣地尴尬沉默了。

“威武大将军”朱厚照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善……

内心却翻江倒海,仿佛有一万只野马在奔腾。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猜想了,这王阳明一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威武大将军吧,如此能征善战,只用了短短四十来天,就平定了密谋十年之久的宁王叛乱,真是厉害厉害,战斗力太强了!

然而,事实上,王阳明并不是什么久战沙场的武将军,而是一位拿笔杆子的江西赣州地方文官,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文化人。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名扬海内外,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说过的警世名言,句句都发人深省,令人醍醐灌顶。

那您可能又有疑问了,是不是王阳明的对手——宁王朱宸濠,战斗力太弱了?非也非也!

此次发动叛乱的,是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他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世孙,从小天资聪颖,智勇过人,曾有道士形容他有“贵为天子之骨相”。

而野心勃勃的朱宸濠,也早就对紫禁城的皇位,蠢蠢欲动,心存觊觎。因此,多年来,他一直韬光养晦,步步为营,为了皇位不惜孤注一掷,为最后的殊死一搏做足了准备:暗中招兵买马组建护卫队,四处安插眼线传递情报,不惜重金笼络人心“走后门”,只等时机一到,举事造反,直逼紫禁城。

面对这蓄谋已久的叛乱之军,如果朝廷派兵,以暴制暴,强力镇压,若想彻底平定叛乱,少说也得一年半载,多则数年的都有,不仅胜负难料,还不可避免地劳民伤财,血流成河。

然而,常年拿笔杆子的文官王阳明,竟然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一场差点颠覆明武宗政权的宁王之乱,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啊,王阳明虽是文人,却智勇双全,才智过人,他运用心学的智慧与谋略,巧妙地与对手展开心理博弈,先发制人,斗智斗勇,见招拆招,环环相扣地使出了一系列奇谋妙计,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最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胜了极其强大的对手。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第一招:巧施金蝉脱壳计,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宁王朱宸濠在发动叛乱之前,先举办了一场生日宴,邀请了江西省大大小小的地方官百余人,这其中自然包括在江西赣州任职的地方官王阳明。

然而,与其说这是一场盛大的生日宴,倒不如说这是一场试探人心的鸿门宴。

事实上,宁王朱宸濠是想借这场生日宴的机会,直接挑明了自己想要造反的意图,就问你们这群地方官服不服?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咱们来个现场表决!

当场确实有两个人表示不服,宁王也毫不客气,直接当众卸胳膊抹脖子,杀鸡给猴看,剩下的人个个吓得直哆嗦,大气不敢出一下,只得乖乖就范,听从宁王召唤。

而同样是江西地方官,也在宾客受邀之列的王阳明,竟然幸运地躲过了这场“鸿门宴”,难道是因为王阳明胆子大,竟敢回绝宁王的盛情邀请吗?

事实并非如此,王阳明作为江西地方官,明面上是绝不敢违抗宁王之命的,然而,好巧不巧,当时王阳明离开赣州北上,行至吉安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官印忘带了,就派人赶回赣州去取,就这样,不得已耽误了几天。没想到,这阴错阳差的“小失误”,反而让王阳明躲过这一劫。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王阳明凭借自己对宁王的了解,神机妙算,事先已推测出,宁王可能随时会发动叛乱,因此,预感到这场生日宴恐怕危机四伏,暗藏凶险,因此,他就很机智地寻了个借口,名正言顺地缺席了这场“鸿门宴”,不然的话,必定凶多吉少,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王阳明虽然侥幸躲过了一劫,却没想到,接下来的几道关卡,同样险象环生,步步惊心!

当王阳明行至距离南昌仅一百多里的丰城县时,天空突然划过一声霹雳炸雷,原来,躁动不安的宁王,已经迫不及待地发动叛乱了!

更糟糕的是,眼线遍布的宁王,也早已获悉王阳明身在附近的消息,于是,他派人策马扬帆,顺江而下,准备把王阳明从丰城“请”到南昌去,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一起来造反。

此时王阳明的处境,可谓是相当凶险,身处虎口附近,手下却只有百余名疲弱士兵,如果继续北上和宁王交锋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如果急转调头,赶回赣州兴举义兵的话,距离又太远,难解燃眉之急,王阳明一时之间真是进退两难,岌岌可危。

情急之下,王阳明认为,眼下需暂且退回到吉安府,制定好战略规划,再步步为营,从长计议!

然而,天不遂人意,当晚突然刮起了南风,王阳明乘坐的大船要驶往吉安,恰好是逆风行舟,简直是寸步难行。

王阳明心急如焚,却无法扭转风向,眼看着宁王派出的轻舟快船,正步步逼近,这可怎么办呢?

危在旦夕之际,王阳明急中生智,突然心生一计。

他快速脱下自己的衣冠,让一名随行人员换上,并让这些人都继续留在大船上。自己则穿上一套渔夫的装扮,悄无声息地换乘到另一艘小渔船上,随后,轻舟疾驰,赶往吉安。

果然,宁王派来的追兵,没过多久就追上了王阳明的大船,却失望地发现,王阳明本人并不在大船上,只能拿着王阳明的衣冠向朱宸濠复命。

王阳明以一出“金蝉脱壳”计,巧妙脱身,最终逢凶化吉,有惊无险。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第二招:疑兵计套用反间计,变幻莫测虚实不定

等王阳明的轻舟快船抵达吉安府之后,他早已胸有成竹地谋划好一系列对付宁王的谋略和战术。

王阳明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宁王朱宸濠的处境后,思维缜密地提出了,宁王接下来可能会采取的上、中、下三种行动策略:

上策,宁王若乘其锐气,直逼京师,那么,江山社稷将危在旦夕。

中策,宁王若顺水东进,直取南京,那么,大江南北将池鱼遭殃。

下策,宁王若固守南昌,那么,要不了多久,勤王之师就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样的话,等待宁王的只会是瓮中捉鳖,无路可逃。

旁人不解,疑惑地追问:宁王究竟会采取哪一种策略,我们又如何能够预料呢?

王阳明神秘微微一笑道:宁王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内心少不了胆怯心虚,我料他并不敢贸然发兵直逼京师。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再拖住他一段时间的话,只等十几天后朝廷平叛的援兵一到,必能将他一举击溃!

众人一听,皆信心高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看似志在必得的王阳明,却时常独自徘徊于江边,凝视远方,怅然若失。

原来,只有他心里最清楚,纵使战略战术制定得如此完备,自己却是个手中无兵的光杆司令,一切计划都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这就意味着自己绝不能和宁王硬碰硬、直接交锋。

然而,即便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力,王阳明仍然处乱不惊,稳中有序。

他一边上奏朝廷,详细汇报宁王朱宸濠造反的一举一动;一边运筹帷幄,发出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向四面八方募集义兵,筹备军粮,时刻准备出兵征讨。

最后,为了确保宁王选择最下策的作战方案,王阳明又主动添上一把火,使出一组连环妙计——疑兵计套用反间计。

最终目的是为了阻止宁王使用上策——北上出兵京师,或中策——东进直取南京,而是尽可能地去拖延时间,让宁王乖乖选择下策——固守江西南昌老巢,如此一来,平定叛乱之事便十拿九稳了!

那么,王阳明又是如何步步为营,巧施妙计的呢?

首先,王阳明假装传檄八方,号召各路兵马出师勤王,声称朝廷共派出了平叛军队八万余人,很快就会与江西、湖广、以及两广的军队会合,正义之师汇集起来共有十六万之多,随时准备进攻南昌,直捣宁王的老巢。

随后,王阳明又派出多名身手敏捷的小吏,带着这份伪造的檄文,悄悄潜入南昌城,四处张贴这篇假檄文,用来蛊惑人心,干扰宁王朱宸濠的判断。

彼时,宁王看到这篇假檄文后,吓得是一激灵,好家伙,十六万大军啊,正浩浩荡荡向我南昌老巢杀来,真是怕了怕了,我可得“广积粮,高筑墙”,守卫好自己的根基大本营啊!

可是,宁王冷静下来,又转念一想,这消息究竟是真是假呢?这其中会不会有诈?朝廷真会派来这么多援兵吗?会不会是……

正在宁王“数着花瓣”,反反复复纠结之时,王阳明默默地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宁王心生迟疑,接下来的计划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王阳明又亲手伪造了一封回复兵部的文书,上面是这么说的:与其把宁王朱宸濠包围在南昌府,一时之间,恐怕也难以消灭殆尽,还不如把朱宸濠引出南昌城,然后在通往南京的沿路设下埋伏,定能生擒朱宸濠。

随后,王阳明又派出十几名办事灵光的小吏,将手抄文书缝在他们的衣袖中,让他们故意被朱宸濠的卫兵捉住,使伪造文书恰到好处地落入朱宸濠的手里。

宁王朱宸濠哪里料到,这又是王阳明提前设好的“陷阱”,他一看到这封截获的“假文书”,进一步印证了自己之前的判断,越发忐忑不安起来,他担心朝廷的十六万平叛大军真的步步逼近,于是,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坚守着南昌大本营,寸步不离了。

王阳明一看,第一步疑兵之计初见成效,就一鼓作气,使出他的下一步绝杀之计——反间计。

王阳明认为,疑兵之计只能糊弄宁王一时,时间长了必定会露出马脚,尤其是宁王身边的谋士李士实和刘养正,迟早会识别出这疑兵之计的破绽,然后肯定会劝说宁王出兵攻打南京。

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牵制住宁王,让他继续“固执己见”“执迷不悟”呢?

于是,王阳明决定动动手脚,挑拨一下他们主仆之间的关系。

他接连派出一批间谍,每个人身上都装着同一封密信,内容是对宁王的谋士李士实和刘养正,大加赞赏,夸赞他们报效国家,忠心可嘉,并勉励他们继续“潜伏”在宁王身边,借机行事,力劝宁王出兵进攻南京,里应外合,将其伏击生擒,到那时,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随后,王阳明又故技重施,让这封“天衣无缝”的密信,好巧不巧地又被宁王的手下截获了,你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宁王朱宸濠一看,气得是拍案怒骂:这两个吃里扒外的东西,竟然敢偷偷背叛、算计我!

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极力辩解,各种自证清白,宁王才勉强息怒,半信半疑,但主仆之间的嫌隙已不可避免地生根发芽。

后来,剧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王阳明所料,由于形势所迫,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最终识破了王阳明的疑兵之计,极力劝说朱宸濠出兵向东攻打南京,你猜结果如何?

宁王朱宸濠当然不信咯,他暗自庆幸: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绝不中你们的奸计,我偏不离开南昌,就不去南京,我非要按兵不动,才不会中你们的圈套呀,嘿嘿嘿……

那边,王阳明一看,宁王被自己的一系列计谋耍得是团团转,也心里乐得嘿嘿嘿,笑叹道:宁王啊宁王,这下子你可是大势去矣!

就这样,宁王在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中,贻误了进攻南京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王阳明却争分夺秒,利用这十几天的缓冲时间,调集了8万余人的军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讨伐叛军。

宁王在南昌傻傻等待了十余天后,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朝廷根本没有派来十六万的援兵,恍然大悟的宁王,这才发觉自己上了王阳明的当,气得怒发冲冠、捶胸顿足,连肠子都悔青了。

气急败坏的宁王,立马下令发兵,沿江东进,一路气势汹汹地攻取了九江、南康两城,虎狼之师,直逼安庆

面对宁王的突然发难,王阳明的8万勤王之师,也厉兵秣马,严阵以待。然而,正当官兵们斗志昂扬、蓄势待发之时,王阳明却下令部队按兵不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疑兵之计是什么意思啊

第三招: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出奇制胜

话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傻等了十多天后,才发现所谓的十六万平叛大军,原来只是闹眼子忽悠人的,恨自己中了王阳明的奸计。

于是,怒火中烧的朱宸濠,立刻发兵,一路攻城掠地,迅速占领九江、南康二城,继而又剑指安庆。

此时此刻,带着复仇火焰的叛军,战斗力那是异常凶猛,眼看着安庆的守军,逐渐力不从心败下阵来,安庆府随时都有失守的危险。

安庆告急,周围的人纷纷向王阳明提议,请求立刻发兵,救援安庆。

然而,王阳明却坚定地摆摆手说:不可!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王阳明解释道:如果我们去解救安庆之围,必然会与宁王的主力军对峙于江上,安庆的士兵自顾不暇,无法向我们施以援手,这时,如果南昌的叛军绝了我军的粮道,占领九江、南康的叛军,又乘虚合围,攻击我后背,那我们将会腹背受敌,处境就相当危险了。

而此时宁王带兵在外攻打安庆,南昌城的守备必然空虚,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来一个“围魏救赵”,不去直接救安庆,而是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必定会回师救援。

待那时,我们的锐气雄师,以逸待劳,对宁王的疲惫之兵,来一个迎头痛击,他们必然会溃不成军。如此一来,安庆之围自然会迎刃而解。

众人一听,交口称赞:妙哉!妙哉!

后来,宁王的一举一动,果然恰到好处地踩在王阳明设计好的情节点上,可谓是分毫不差。

宁王进攻安庆,久攻不下,犯了兵家之大忌,又听说南昌大本营也遭袭告急,气得是暴跳如雷。

此时,身边谋士建议他:不如干脆就来个破釜沉舟,直接杀向南京,给他王阳明也来个措手不及。

然而,宁王也担心自己腹背受敌,瞻前顾后,始终下不了决心。

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宁王朱宸濠最终决定放弃攻打安庆,火速赶回南昌,营救大本营。

一听说宁王朱宸濠又浩浩荡荡杀回了老巢,王阳明身边立刻有人提议说:咱们不如乘势彻底攻下南昌城,然后坚壁清野,坚守城内,任叛军挑衅,等四方援军到了再与宁王开战。

王阳明一听,摇头说道:叛军现在进攻安庆不可得,退回南昌无所归,他们的锐气已经大大被削弱了。

孙子兵法》里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目前南昌城内仍有四万大军,而我们总共只有八万人马,不具备围歼敌人的绝对优势,非要强攻硬取,只会两败俱伤,得不偿失,若是拖到宁王的援军一到,再来个包围歼灭战,那我们岂不是作茧自缚,自设死局了吗?

因此,目前的最上策是围而不打,在南昌城附近提前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只等宁王的疲惫之军一进入埋伏圈,我们就出击突袭,必能挫其锐气,使其不战自溃。

听完王阳明这鞭辟入里的分析,大家纷纷点头,心悦诚服。

随后,王阳明按计划,在鄱阳湖的黄家渡设下伏兵,准备与叛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他来了,他来了,等到宁王风尘仆仆赶回南昌,途中刚好与王阳明的一队人马狭路相逢,其实,这是王阳明专门派来诱敌深入的骑兵,

他们装作奋力拼杀的架势,然后佯装实力不济溃败而逃,直到把宁王引入黄家渡的埋伏圈,再四面合围,发动突袭。

宁王的疲惫兵马,自然敌不过蓄势待发的平叛大军,一番抵抗之后,便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鄱阳湖岸的樵舍地区。

眼看自己的阵地接连失守,负隅顽抗的宁王,决定借助自己有大船的水上作战优势,在鄱阳湖上与王阳明决以死战!

都说冲动是魔鬼,怒不可遏的宁王,在愤怒和冲动之下,竟做出了一个足以令他后悔终身的愚蠢决定:宁王下令把所有的大船,都用铁链子拴在一起,组成方形之阵,他认为,“铁索连舟”既方便调兵遣将,又能抵御大风大浪。

面对这危急存亡的水上决战,王阳明沉着应对,见招拆招,将计就计。

他命令士兵在轻舟快船上装满干柴,纷纷点燃之后,这些小船顿时像离弦的箭一般,顺风直冲向宁王的“铁索连舟”大方阵。

在强劲的大风助威之下,没过多久,宁王的大船,就一传十、十传百,瞬时间火光冲天,火烧连船,把整个夜空都照亮了。

那一夜,火烧赤壁的经典场景,历史重现。

宁王朱宸濠望着这熊熊烈焰,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他绝望地扬天长叹一声后,一头跳进湖中企图自尽。

说时迟,那时快,王阳明手下几名眼尖手快的士兵,见此情形,也立即跳入湖中,几番挣扎后,将宁王朱宸濠生擒。

至此,王阳明仅仅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一场差点颠覆明武宗政权的藩王之乱。

后来,人们为称颂王阳明的平叛功绩,专门为他赋诗一首:

“指挥谈笑却莱夷,千古何人似仲尼?旬日之间除叛贼,真儒作用果然奇。”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然而,他却始终能够做到处乱不惊,成竹于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王阳明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能够知己知彼,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使出疑兵之计,配合一出反间计,让本就疑虑重重的宁王,又对身边至关重要的谋士,多了几分猜忌,导致对作战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贻误了战机,直接导致最后的乾坤扭转。

在宁王出兵进攻之后,又声东击西,来了一个围魏救赵之计,直捣宁王老巢南昌,使宁王不得不回师救援,然后以逸待劳,诱敌深入,设伏突袭,可谓是一计套一计,环环相扣,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伤亡代价,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

王阳明平叛立功,战功显赫,理应受到朝廷褒奖,然而,由于那时奸佞当道,局势错综复杂,王阳明的平叛大功,不仅没有得到明武宗的认同,还因抢了皇帝御驾亲征的功绩和风头,而遭到别有用心之人的非议。

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将宁王朱宸濠上交给朝廷,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然后急流勇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而御驾亲征的明武宗朱厚照,则命人卸下宁王朱宸濠身上的枷锁,接着亲自上阵,披坚执锐,策马扬鞭,率兵将宁王朱宸濠团团围困,然后十分勇猛地亲手将其擒拿。

至此,皇帝御驾亲征,才终于平定了宁王之乱。众人欢呼雀跃,威武大将军朱厚照,这才心满意足地尽兴而归。

而宁王朱宸濠先是败给强大对手王阳明,求死不能、反被生擒,随后又被“威武大将军”朱厚照二次俘虏,可谓是侮辱性极强。然而,他纵有千般苦楚,又更与何人说?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