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

《画》这首五言绝句更像是给大家出的一个谜语,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出身也就和其名字一样,也像是一个谜语。我们的课本中说它是唐代王维的作品,但在王维的作品里或在《全唐诗》都没有发现这首诗的存在。在上海的小学语文等教材中,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宋代一位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诗人写的。还有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虽然众说纷纭,但绝对影响不了这首诗的风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这对这幅插图,其实我倒觉得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课本的附图更贴近一些,或是先入为主吧。画上的景物本身都是静止的,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也不会有任何动作。然而作者却用非常朴实的文字,不是把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把我们拉进了画卷之中,成为刻画的一部分,直到最后才醒悟这是一幅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画卷: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首句“远看山有色”,远远地望去,山光水色映入了眼帘。这些的是实实在在画中的山水景色。有人说:这句诗没有提到水,怎么把水也加进来了?而且这水还是流水,为什么?我们下边会讲到。如果是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一幅画,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山水风光。但如果这首诗的作者,就像我们读这首诗而不见画面的情形,那这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种山水可以是清秀俊朗、桃花盛开的青山碧水,也可以是繁花似锦,飞瀑喧下的高山流水;是寒色苍苍,奇伟峭拔的崇山险水,就全凭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去想象,去体悟了。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从第一句我们完全看不出是在写一幅画,但下面的这句“近听水无声”,给了我们提醒。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进了却没有听见水的声音。说到这里,便可以回答上句没有水,却说是山水画,而且还是流水。“近听水无声”呼应了上一句,在画面中看到的不止是山,还有水——而且是流水。“近听水无声”这句一下子就把“山有色”的远观的“静境”变成了鲜活的“动境”,画面立即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句诗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让人想走到近前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水声,结果没有听到任何水的声音。如果不是流水而是一潭静止的水的话,诗人就不会走到近前去听水声了。

这一句“近听水无声”和上一句“远看山有色”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遥相呼应的。这是一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互文”(该修辞手法介绍见文章后面的注释)。这首诗的互文不止在这两句,而且包含在整首诗中,也包含后面的花与鸟。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前两句通过“远看”和“近听”的描写,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笔法,他对动静的转化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最真实而精彩的画面,这是非常高超的笔法。通过这两句,让我们看到了“有声有色”的画面。“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应该是鲜活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才使得观者去”近听“。无声的画让人产生了有声的感觉,这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下面“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承接“近听水无声”的。盛开的鲜花和活灵活现的鸟儿,都仿佛是现实之中的一样,让人融进画境,流连忘返。走近后发现听不见水声,突然意识到春天已经不再,却还在绽放的鲜花;人已到近前,而依然立于枝头上的鸟儿。这才从画境回到现实之中,原来自己一直在观看一幅画。这体现了画的精美之处,让人进入画中而不自觉。这里的“鸟不惊”和“水无声”一样,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说明了画家手法的高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后两句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段要讲给学生时,要谨慎考虑)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地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画中的花,美而不谢;同样只有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这种梦想就像画中的意境一样,但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像画中一样的桃园仙境。

这首身世成谜的诗本身就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标题。诗人用朴实而高超的语句描绘了一幅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这幅画让人流连忘返而不自知。至于深层次的内涵,就要每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参研体悟了——就像我们中华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文化和文明一样。

注释:

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