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100字

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100字

爱晚亭

#我的宝藏作者#?岳麓山上火红的红叶,奔流不息的湘江水,这样的大自然对于青春年代在这里锻炼身心的作者来说是多么的亲切。今天,久违了的冷峻却充满活力的秋季天地,又在召唤着作者,使他将救国的理想变成富有诗意的东西。“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在青年时代写在日记上的书生议论天下事的志向,似乎想要压倒当权者,其意气与大自然的气势正相吻合。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114个字,双调,前阕13句,后阕12句。后阕第一句开头加了两个字,与原来的四个字合成一句。相当于前阕第二、三句的地方,后阕成了八字一句。前阕和后阕是同一形式。另外,这八字一句可断为三个字、五个字,但断成一个字、七个字的也很多。前阕的押韵字有四个:“头”、“流”、“由”、“浮”;后阕有五个:“游”、“稠”、“遒”、“侯”、“舟”。必须都是平声,一韵到底。七字句的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字,而作者使用了仄声字。“竞”、“万”就是这样,这一点在《雪》中也被忽视了。前阕的“看”、“问”,后阕的“恰”、“到”是一字豆,根据使用一字构成语的规则,这是必须遵守的。

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100字

岳麓山

[长沙]湖南省行政机关所在地,位于湘江东岸,风景秀丽。毛泽东从1911年虚岁19时开始,一直待在长沙,从这里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独]与后半部回忆中出现的“百侣”对应,意思是说,现在没有同朋友在一起。在杜甫(712—770)的诗中,也有独身一人与朋友对应的句子。“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遣怀》)

[寒秋]虽然是秋天,却近乎冬天一样寒冷。据说长沙在10月已变得寒冷。

[湘江]也叫湘水,是湖南最大的一条河,北入洞庭湖,以河水清澈而闻名。

[去]出去后不再回来。

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100字

橘子洲

[橘子洲]也叫橘洲、水陆洲,是湘江中的一个岛,相当大,中心有海关等。东侧隔江与长沙城相望,西侧隔江面对岳麓山。

[万山]山峦重叠,指岳麓山,因处在五大名山之一衡山的北麓,故得此名。

[红]枫叶被霜打后变成红叶。在岳麓山上,枫树颇多。一日本人在访问此地的纪行中写道:“参观书院(岳麓书院),又见李北海碑后再入山路,在幽谷中有爱晚亭一座。这是依据杜牧(803—852)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而得名的。满山枫树在晚秋阵雨后如同燃烧着的火焰,与亭亭耸立的翠松相映生辉,宛如锦绣一般。”

[层林]从山麓至山顶,林木层叠。进入秋季,岳麓山上的红叶有深红、浅红、金黄等各种颜色。久居长沙的人说,这层字确实用得恰到好处。

[漫江]满江。

[碧透]蓝色深而透明。湘江与长江的混浊相比,以清流著称。来自日本的旅行者认为其风景酷似日本。“船已渐入湘江。灵均(屈原)抱石罗畔,孤雁哀鸣飞入云。下午二时,过湘阴,水色始如碧,两岸烟树茅屋宛如祖国(日本)光景。”“入湘江,愈加清澈。”

[百舸]“百”形容数量多,同“百侣”的“百”字。“舸”为大船。

[争流]船在江上比赛速度。

[鹰击]鹰飞翔的姿势充满力量,故说“击”。

[翔]鱼在水中游的气势,宛如鸟在空中飞翔。

[浅底]水清澈可见江底。湘江水清是有名的,古代地理书上也有“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湘中记》,载《水经注·湘水》)。

[“鹰击”以下二句]用仰视、俯瞰来描写眼前的大自然。鸟和鱼对照描写的例子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大雅·旱麓》)意思是说,像飞鸢、鱼跃一样培养人才茁壮成长。晋朝陶渊明也有诗云:“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意思是说,看到自由的鸟和鱼后自己很惭愧,但自己也有真实的理想,自己的行动不想总受别人的约束。

陶渊明作这首诗的年龄,一说是35岁,一说是41岁。但是前者似更合理些。这样,便很接近毛泽东作这首词时的33岁。当时陶渊明的官职是讨伐农民起义的军队的幕僚,而毛泽东是在家乡湖南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两者的立场完全相反(陶渊明也许对自己的职务感到矛盾)。这首词虽然描写的是与《诗经》和陶渊明的诗同样的景色,却开辟了更新的境界。延伸到下面的句子,大概是因为毛泽东心中对新革命运动的志向作了自己的决定。

[万类]一切东西。森罗万象、万物、宇宙。“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梁武帝《孝思赋》)

[霜天]下霜的天空,秋空。古代认为霜是从天上降下的。陆游的诗中有“陇头十月天雨霜”(《陇头水》)。

[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不受其他约束。

[怅]伤心、遗憾、忧愁。意思是眺望等待回来的人,但因没有见到而悲伤。这里讲的似乎是期望的东西未得到满足而十分悲哀,在悲哀后又涌现出强烈的期望。

[寥廓]广远空阔。在古代楚国的诗歌集《楚辞》中有“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远游》),是指为寻仙境,在天国旅行的屈原(也有说不是屈原的),要寻找虚无的理想境界,于是升天来到天的间隙,向下望着无底谷地时的情景。“下深邃无地,上广阔无天。”正像“无地,出地之下也。无天,出天之上也”的解释表明的那样,是形容天空之上的宇宙之广大。毛泽东在别的诗词中也爱用这个词。“寥廓江天万里霜”、“我欲因之梦寥廓”。

这首词中的“寥廓”与下面的“苍茫大地”是相对应的,似乎也与开头的“独立寒秋”对应。就是说,面对这样广大的宇宙,意识到只有自己“一个人”。作者爱用“寥廓”这个词,可以说与《楚辞》不是没有关系的,特别考虑到《楚辞·九辩》的下述一节,这首词的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屈原弟子宋玉之作,据说是代表老师心情而写的)《诗经》代表北方中国,而《楚辞》代表南方中国。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是楚国的中心,长沙是屈原自杀前流浪的地方。作者对表述忧国至诚的同乡前辈表示倾心。

[苍茫]辽阔遥远不清楚貌。如北周庾信的诗“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拟咏怀二十七首》)、唐代李白的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那样,令人感觉是失去光亮的暗淡,—种蓝黑色的色彩感。伫立在橘子洲头沉思多时,西面岳麓山一带夕阳西下,广阔的大地已变得暗淡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不寻常的伤感。

[主]主宰。

[沉浮]消长兴衰。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无数王朝兴亡。由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同时作为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可是军阀仍然混战不断。

[“谁主”一句]历史的舞台是中国,眼前的苍茫大地上,是谁在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开始追忆致力于中国改革的友人,后半部分就是叙述这样的内容。

[“怅寥廓”以下三句]与其说宇宙之寥廓引出作者的哀叹,倒不如把它解释成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在为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哀叹更好一些。

[百侣]许多朋友。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友和新民学会、星期同乐会的朋友。

[峥嵘]山峰险峻、耸立的姿态。这里指的是苦难的岁月积累的样子。杜甫的诗中有“旅食岁峥嵘”(《敬赠郑谏议十韵》)。

[稠]多,经常重叠。

[恰]正值,恰好,偶然的机会。

[同学]同门弟子、学友。在现代汉语中指在同一学校、同一班学习的友人。杜甫的诗中有“同学少年多不贱”(《秋兴八首》),即过去的学友少年很多人都发迹了的意思。

[风华]风采(外部的姿态)和才华(内部的力量)。

[茂]旺盛,美丽富饶。

[书生]读书人,做学问的人。在古代中国,读书和学问都是为在科举中合格的应试学习。因此,处在合格前应考学习中的“书生”,一般为世人所轻视。把缺乏经验、不了解社会的年轻人叫“白面书生”也出于这种语境。在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中有“鲁连(战国时代人)真义士,陆逊(三国时代吴人,将军)岂书生”这样的诗句。

毛泽东在这里自称自己和朋友们是还不懂事的“书生”,实际上包含有作为从事创造性事业的青年的自豪感。这是把否定的、轻视的词汇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经常运用这种表现方法。他在1960年会见日本文学代表团时说:“年轻人、不大知名的人、地位低的人和没有钱的人做了许多事情。”就是说,干出创造性事业的是“书生”。

[挥斥]为所欲为,奔放。《庄子》里有“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田子方》)注释中有“挥斥,犹纵放也”的说法。

[遒]遒劲,强劲有力。

[指点]指示,评论。

[江山]国土,这里指国事。

[激扬]激浊扬清。浊喻恶,清喻善,攻击恶而赞赏善。

[文字]文章。大概是指刊登在《湘江评论》、《新湖南》、《湖南通俗报》、《大公报》等上的文章。1915年12月,袁世凯企图称帝时,湖南军阀予以支持,禁止反对运动。毛泽东曾制作反对的小册子,振奋了人心。

[粪土]腐烂的土。孔子在《论语》中斥责睡午觉的弟子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

万户侯]拥有一万户人家的领地的诸侯。这里指军阀。当时,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等人在湖南称王称霸。排斥张敬尧的运动由于毛泽东的巧妙方针而获得了成功。

[中流]江河的中央。

[飞舟]像飞一样行驶的船。

[“到中流”一句]有两种说法,一是周振甫臧克家的说法,指游到江河中央的毛泽东逆流而上,溅起水花,因为这个缘故,甚至顺流而下的船也暂时被拦住了;

另一种是邵燕祥的说法,来源于晋代武将祖逖(河北人,266—321)的故事。在五胡十六国时代,西北的异族侵入中国北部,定都洛阳的晋(265—316)不得不把首都迁至南方的建康(今南京),这就是东晋(317—420)。在南迁的官僚地主中,只有祖逖积极主张北伐,企图收复失地的热情很高。正在向南迁都的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元帝)只拨给祖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让其北伐。然而,祖逖毫不气馁,他率领数量不多的部下出发,渡过长江,在江苏淮阴招募兵力,铸造兵器。

于317年、320年两次大破敌军,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土地。可是东晋朝廷反而嫉妒他的成功,对他加强了控制。后来又发生了政变,祖逖在愤慨之余病死了。祖逖渡江中流击楫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因此,说“中流击水”,如同“背水一战”,是指下大决心收复祖国。南宋的爱国武将文天祥(江西人,1236—1283)著名的《正气歌》中有“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这种用法在南宋文人张孝祥(安徽人,1132—1170)的词《水调歌头》中出现过——“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传说祖逖与同志者一起休息时,半夜里听到鸡叫报晓,他说“这不是坏消息”,然后慷慨起舞。我是按照后者的说法翻译的。不过,正如邵燕祥的说法,毛泽东使用典故的地方,乍一看不太容易看得出来。他的词本身写得比较通俗,即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没问题。当然,如果了解用词中的典故,倒是会更有滋味,这也是事实。这里的祖逖因鸡鸣而振奋的传说,似乎在毛泽东后来的作品“一唱雄鸡天下白”中也有反映。

诗词大意

今天,我没有跟朋友在一起,孤身一人在寒冷的秋天站在湘江中间的橘子洲上。眼前的湘江不停地向北流去。

当举目眺望岳麓山的绵亘山峰时,那重山中的层层枫林如同燃烧着的火一般,红叶染红了一切。江面呈现深绿色,好多只大船在竞相航走。

再向高处那晴朗的天空望去,鹰在空中像发射出去的子弹一样高速飞翔着。俯瞰江水,清澈透底,鱼儿在水中游弋,宛如在空中飞翔一般。啊,一切生物都在这霜后的凛然秋天里无拘无束地展示着自己的力量,自由地发展各自的生命。

然而,中国社会的情况如何呢?人民的生活如何呢?仰望开阔广漠的天空,自己好像到了古代诗人说的天上天,一种悲哀和叹息同这广大的宇宙碰撞。不知不觉中,落日的余晖己把大地变成暮色,景色也渐渐暗淡了。我面向大地发问,过去历代王朝兴亡,现在人民还处在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势力和买办财阀的压迫之下,主宰历史的究竟是谁?

许多朋友曾相聚一起来橘子洲游玩,当眷恋过去回首往事时,那是不寻常的岁月。当时,同学们正是少年,青春年华,风采和才能正盛,胸中燃起改革社会的热情,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做事不受任何束缚,发表评论中国形势、抨击军阀和鼓舞人民的文章,眼中看不起军阀,视他们为尘垢。

当年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在这条江上划船的时候,离开岸边到江中心,仿效古代的爱国者以桨击水,誓为祖国的未来出力。急流汹涌的波涛,竟然遏止了飞速直下的船只。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