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

党课讲稿: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
    同志们: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极端困难条件,以大无畏的气概引漳入林,历时近10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历史难题。红旗渠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留下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2022年10月28日,***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一、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面对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抒写了无数重整河山的壮举。其中,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是杰出代表。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也成为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百废待兴,首要任务是迅速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林县(现林州市)是豫北山区小县,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落后。按照党中央关于兴修水利和加快山区建设的部署要求,林县县委立足当地严重缺水这一实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大自然进军”,短短数年时间就有效解决了山区水土流失难题,还兴修了英雄渠、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1959年的严重大旱造成林县河流断流、水库干涸、水渠无水,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已有的治山治水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林县县委深入调研后决定跨区域引漳入林,从1960年到1969年,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和简易工具在太行山上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浊漳河水翻山越岭流入干渴的林县。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等大中小渠道总长达1500公里,像蛛网一般布满了山间地头,源源不断地送来“幸福活水”,彻底改写了林县长期缺水的历史。
    1962年10月,南谷洞水库的清水通过刚修成的南谷洞至分水岭渠段实现提前输水,部分区域开始受益,农业生产立竿见影,粮食亩产量迅速增长。1965年4月5日,总干渠实现全线通水,浊漳河水顺利流入林县。县委带领群众乘胜追击快速完成了三条干渠为代表的红旗渠灌溉主体工程,随后又大搞以灌区配套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推进“一渠十带”。“一渠十带”指的是以渠带库(修水库、池塘)、以渠带地(平整土地)、以渠带站(建提水灌溉站)、以渠带井(打水井)、以渠带电(建水力发电站)、以渠带路(修沿渠及田间道路)、以渠带岸(整修加固田间堤岸)、以渠带林(种植田间林带)、以渠带线(沿渠架设电力、通信线路)、以渠带卫(农村卫生)。以“一渠十带”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治理规划,开启了林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快速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旗渠建成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使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54万亩耕地直接受益,还带动林果、养殖、水力发电、水泥制造、建筑等行业快速发展,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激励人民昂首迈向美好生活的宝贵财富。在千军万马“战太行”后,林县人民又续写了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富太行”的艰苦创业新篇章。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林县人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美太行”,通过艰苦创业、不懈努力,昔日的豫北小县林县也悄然蜕变为各业发达、高楼林立、绿水青山的现代化新林州。
    二、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1990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之际,林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总结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立足实际、依靠自己的自力更生精神。红旗渠动工于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引漳入林勤俭建渠。在“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口号的号召下,红旗渠建设者们有条件上,没条件努力创造条件也要上。工具自己做,口粮自己带,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制,炸药自己造,石材就地取,技术干中学,办法一起想,红旗渠就是在建设者们粗糙的大手中一寸寸向前延伸走向成功。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在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占85.06%。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充分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红旗渠就是一条写满自力更生的精神之渠。
    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红旗渠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在当时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林县县委带领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以愚公移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重新安排林县河山”,靠双手和苦干努力改变命运。为了早日引水成功,建设者们斗志昂扬,大家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粮食不足时甚至挖野菜、捞水草、摘树叶充饥,每天抡锤打钎、开山凿洞、抬石垒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渠线上有个穿越悬崖绝壁的咽喉工程,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后来被命名为青年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物理地标。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红旗渠建设者以改天换地的战斗精神,近10年里削平山头1250座,建渡槽152座,凿隧洞211个,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筑就千里长渠。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建设历时近10年,前后近30万人上山修渠,是一个人力、物力、技术、管理等高度协同的系统工程。红旗渠的成功建成,离不开党领导下全县“一盘棋”的组织协调,离不开前方、后方各部门单位的积极配合,离不开工地一线党团组织、干部群众的紧密协作,离不开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正是上上下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成功汇集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成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人类壮举。
    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灌溉受益地区还是非受益地区,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不论是前方工地还是后方单位,为了实现引漳入林的共同目标,都是不计局部利益和个人得失,争先恐后、团结一心为修渠作贡献、出大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81位建设者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全国很多兄弟单位和人民解放军也给予红旗渠工程大量的无私支援,特别是山西省委、平顺县委和当地人民群众给予慷慨支持,有力推动了红旗渠建设顺利进行。无数感人事迹的背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对“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来的”生动注解。红旗渠并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而是一条写满了初心使命、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丰碑。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重整河山的一个缩影,红旗渠精神就是党领导人民愚公移山、干事创业最生动的说明。奋进新征程,我们要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弘扬红旗渠精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中国人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将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7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