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山在什么地方,黄梅山在哪里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申报》记载:"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人"。

这段记载证明以下几点:

一、时间,安庆黄梅调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前。

二、地点,皖省(城)北关(集贤关)外,集贤关距离安庆城有二十多里地,集贤关距离黄梅山仅有十多里地。它记载的"黄梅调小戏“就是来自黄梅山,因为其地理位置在那里。

三、唱腔曲调名称来历,小戏唱腔曲调称为"黄梅调",是演唱艺人自己的命名,表明它是来自安庆黄梅山的唱腔曲调。

这些记载能证明最早演唱"黄梅调"的是来自安庆黄梅山艺人,因此可以说:安庆“黄梅调"的诞生地是在安庆黄梅山,其孕育期是在安庆黄梅山度过。它的成长是依靠众多安庆民间艺人的精心栽培。

其实这并非是最早出现的"黄梅调",早在明末清初,阮氏声伎家班脱离阮氏家族时,就对外公开声称自己演唱的是来自宜城黄梅调,名称为"宜黄调",也就是“宜城黄梅调“。

古代安庆民间艺人总喜欢称自己演唱的曲调为"黄梅调“,这是他们公开承认并证实他们演唱的声腔曲调确实是来自安庆黄梅山,是宜城黄梅山阮氏家族参与改编创造的声腔曲调。

古代安庆戏曲声腔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为主要特征,戏曲艺术的发展演进也就显示出较为复杂的现象;安庆古代戏曲艺术的演进历史在较长时间段是以宜城黄梅山的戏曲发展为中心,这是因为在安庆戏曲历史上黄梅山上阮氏家族为安庆戏曲的发展是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组织的声伎家班培养了大量戏曲演唱艺人,并组织改编创造出宜黄调,二黄调,以及高拨子,吹腔(枞阳腔,或称怀宁腔,阮氏家族祖居枞阳,后迁居怀宁)等地方声腔音乐。至清末安庆黄梅山艺人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黄梅调声腔艺术。

从明中叶至明末,江南士大夫家庭置备戏班成为普遍的现象,后来置备家庭戏班在沿江及南方很多地方流行。阮氏家族阮自华和阮大铖于明末先后在安庆黄梅山组织培养了两支声伎家班,一支由阮大铖带往南京,一支留在黄梅山。

士大夫作为家班主人,既亲自写剧本,改编创造声腔音乐,又任演出教习。社会上士大夫交往,不论喜庆,还是清会雅集,皆出家班演戏,相互竞比,争奇斗妍,以至一批著名的家班胜过职业戏班,成为地方演剧水平的代表,这就造就了一批懂演艺,甚至自己能串戏的文人戏剧家,也涌现出一批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家班。到了清初,经过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家班大多流散,但传奇演出还是兴盛,在演剧中职业戏班得到了发展,最终家班部分转变为赢利性职业戏班。

按照古代戏剧理论的法则:古代戏剧的演出,在准备阶段(演员和声腔剧本的准备)和创造演出总谱阶段之后,便是教习阶段。当演出一部老戏时,已有了演出的范本,“教习"明显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也就是所谓"教戏“与"学戏“的阶段。在演出一部新戏时,"教习"则是排演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戏曲的演出总谱是程式化,技艺化的,新戏的排演一方面是总谱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即是演员的教习过程,(每一支曲调谱出,每一套身姿设定,都须教会演员,使之习熟)此外,还要教演员唱功练习,唸白,习身段姿势,掌握对演岀总谱的技艺性,注意技艺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总谱在演员身上以相当水准的得以实现。强调演员须懂剧情,防止演出一场无内在生命的纯粹技艺的表演。简言之,对演出总谱的实现:前一方面为“知其然“,后一方面为“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亦即"解明曲意"。古代戏剧理论家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中有段著名论述:“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鲜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也就是演员在唱戏表演时,要做到神形兼备,"务求酷肖"。

阮氏声伎家班在培养戏曲演唱艺人时,可以说是花费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阮氏声伎家班从演艺上说要明显高出一般戏班。明代剧论家张岱对阮氏声伎班有较详细评论总结:

"阮圆海(阮大铖号圆海,石巢)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者不同,然其所串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之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岀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义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阮圆海戏》张岱)

阮大铖对表演技法,唱曲的要领的讲解,具体到一科,一诨,一个表情(意色),一个眼神(眼目)都细细讲明,整个戏班形成了"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的课堂。演员演起来"知其义味,知其指归"。做到有意识的表演。所以阮氏声伎家班演艺上要明显高出一般戏班。

安庆古代戏曲是在传统成熟声腔音乐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民间演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新的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其艺术特点是表演形式和角色体制比较完备和严谨,能够表演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它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根据新的表演的需要作出了很多变化的结果,由于传统基础比较深厚,演员演艺水平较高,在表演艺术上安庆戏曲与昆曲,弋阳等古老声腔一脉相承,但唱腔音色更动听-演出规模更完备,所能表现的社会生活面更广,特别是在表演历史及生活题材大型剧目中,表现更为突出。所以《扬州画舫录》中称:"安庆(音)色(演)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然而这一切离不开阮氏家族几代人的贡献,他们在培养演员艺人,声腔音乐的改编创造等方面都不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