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唐东进

作品名称:陶渊明《读山海经》一首

作品尺寸:45cm×55cm

纸质:印制熟宣

毛笔:兼毫鸡距和小狼毫

墨汁:红星墨液

创作环境:三两工作室

创作构思及体验:

这几年一直习碑,大小皆有涉及,其用笔略知一二,却难于碑帖融合,不易统一。今拟唐楷为主调,略加小墓志铭的特征,加强字的厚重和结构的趣味性。章法上增加行书笔意和轻重对比,使得整篇灵动活泼,更好地表现楷书的书写性。尝试着作此斗方,边款加了几行小楷,丰富一下形式。说到小楷,也是越写越迷茫,似乎重书写性,就失精到。月评活动之际,敬请专家老师们指点迷津!

学 术 点 评

唐东进的内心是俏皮的。他喜欢写碑,他从碑里找到了趣味,所以他下笔就生动起来。生动是好事啊,结果他又生出苦恼,恨自己不够厚重,不够精到。我喜欢他这种苦恼,艺术本身就是“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东西,风格有多种,秀丽也好,雄强也棒,灵巧也妙,生拙也佳,你总是想集于一身,难!你是个好同志,非常重视别人的意见,别人说你什么,你就在心里挥之不去。我想这时候可以去读读书了,书读累了,再去读读帖。这样苦恼就少了,遇到兰亭奖面试什么的,就再也不会语无伦次了,呵呵。

这件《陶渊明读山海经》写得很好啊。笔法新鲜活泼,章法疏密有致,有智永、鲁公的遗法,也有现代人的“大头”、“短腿”流行,艺术贵在“兼融”嘛,何必在意古今。大字用格子墓志的形式,强调轻重、疏密。“又记”的小字比较自由,也自然,与大字“刻意”的有趣,形成对比,一庄一谐,一疏一密,给观者视觉上的美感。印章给作品增加现代气息,当然“美人痣”多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古意一点的。比如“大头”,我看到就想张三李四。又如“短腿”,又让人联想到了王二……好话坏话都说了啊,东进啊,你就继续前进、继续进步吧!

点评人:李啸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陈捷

作品名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尺寸:240cm×60cm

纸质:红星 半生熟 10年陈净皮

毛笔:江西南昌农耕笔庄 兼毫 出锋6cm

墨汁:红星墨液

环境:周末 工作室

创作构思:

天地造就无尽色,笔墨写出万般情!《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地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正式落笔前调整好情绪,怀着饱满的激情沉着用笔,快意挥洒。行草书的章法都是随机生发的,第一张写出来后我感觉章法处理得不是很满意,于是写了第二张。

“大字看气势,小字看功力”。实际上,我也不轻易写大字。写大字要有平时的积累,它是艺术激情的宣泄,需要机缘来成就这种艺术的宣泄,完成这种具有个人代表意义的作品。我重视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放在艺术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去思考,一种艺术使命感也是驱动创作的重要动力,我们必须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

学 术 点 评

陈捷这次提供的是大字作品。印象中,他是善于写小行草一路的,熟练,文雅,是典型的江南才子型的书写风调。

抑或是为了拓宽书写的路子,他这次提供了八尺条幅大字行草作品,他自己也在《创作体会》中说,他平时不轻易写大字。从这件他书写的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来看:

一、陈捷有着比较好的小行草功夫,这件大字作品写得也颇为不俗。

二、由于他平时不轻易写大字,作品通篇流淌的气息还是小行草的那个味儿。同时,因为大小字书写的速度、空间等不一样,陈捷有些字的处理,如“自、半、落、不、见”等字,显得急躁,笔走得快、留得少,大字的意味未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关于书写一事,作品无论大小,大有大的豪迈,小有小的雅致,只要心手相合,能充分反应出书写的最佳状态,就是自己的好作品!

点评人:宇文家林 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赵振

作品名称: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尺寸:138cm×35cm

纸质:元书纸

毛笔:长锋兼毫

墨汁:中宣堂出品墨液

创作环境:早春 画院工作室

创作感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多少思绪情愁,书写中又多一层深广的意义。气息的表达是书法创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气息的高妙来自笔墨的精准与情感的抒发。本件行书作品以倪元璐笔意为基调,在字形与体势上又加以改造,打破倪元璐本身的“行列的规整惯性”,追求字字之间的顾盼流转,行行之间的对比呼应,三三两两的矛盾组合穿插其中,笔墨上稳中求逸,提按自然,力求法度严谨的基础上偶尔产生一二处不经意的精彩瞬间。

学 术 点 评

作为九O后的代表作者,赵振君近年来在各大展事中成绩斐然,很引人注目。他对书法线条很敏感,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创作激情,基本功也很扎实,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件行草书元稹诗条幅,写的很精彩,正文虽只28字,但作者信手拈来,处理的跌宕起伏,很有感染力。

其实这种三行条幅的形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感,落入程式化的俗套。作者一下笔时就不走寻常路,从"曾、经"二字开始就出现错落变化,利用欹正、聚散、疏密、高低、长短等处理方法,使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出现不断的跳跃,象一个个流动的音府,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旋律,而两行小字落款填补了左下角的空白,象是整首乐曲的结尾,余韵不绝,大字小字在一起相得益彰,错落有致。

其中几个字,为了打破传统上左低右高的惯性,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处理成左高右低,以求其参差错落,如"难、除、取、懒、顾"等字,只是“除"、"顾"、“懒"三字相邻太近,字势上稍觉雷同,特别是"懒"字左中右结构形成了一条斜线,美中不足。有些线条速度过快,应该稍微控制一下,增加一点摩擦,倪元璐的线条极具张力和动感,就是线条中的摩擦很多,特别是在转折、转弯处,就会出现一些摩擦,这样就会使线条有一种跌宕、苍茫的气息。

点评人:白鹤 江苏省书法院展览部主任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陆华

作品名称:《宋词二首》

尺寸:23.5cm×93cm×2

纸质:毛边纸

毛笔:有声笔庄“玄圃积玉”

墨汁:红星墨液

创作环境:书房

创作构思及体验:

我自习书以来,一直以临摹二王帖学一路为主,近两年也稍习篆隶。帖学特别讲究细节,对技巧的学习和追问要永不厌精,我觉得这也是作品入古、耐看的主要原因。而理想的创作却应该是在不经意间自然流淌,不能太刻意布置安排,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好协调,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这件习作是上半年为与两位朋友的小联展而作,尽量追求比较自然流畅地书写,同时稍加注意一些对比变化,注重线条圆厚的质感。写完审视整体,感觉显得拘谨、局促了些!平时临摹虽比较留意细节,但一到自运,总会单调乏味许太多,还是观察、理解不够深入细致之故啊,奈何!而这类书风如何写出个性?今后应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前路漫漫……

学 术 点 评

十三年前我工作生活于苏州,以生活在苏州,又作为一名当下吴门青年书家而自豪!在担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并分管创作时,那些年苏州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中青年书家。所以对当时苏州书家的创作现状还是比较了解的,张家港青年书家陆华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位女性作者。

作为“南吴门”的吴江与“北吴门”的张家港时有交流,在每次书艺交流中,陆华的作品总是给大家留下非常很深的印记,她的笔下流露出的那种越写越好的精进,让很多男性书家刮目相看!今天看到她的近作依然让我眼前一亮,她笔下书写的稳定性,经典的传承性,气息的纯粹性把握的都确到好处。陆华的行书让我想到了永嘉的陈忠康,她对草书的表达又让我想到毗陵陈海良,他们都是当下全国写的最好的,为数不多的几位精英中的笔墨翘楚。从取法与传承熏染中,不难看出陆华又是一位能够“察古现今”善于学习的当代优秀女书家。

我理解的书法笔墨精神,不光是要有传统古法的书写。它应该是哲思的、宗教的,坚守艺术品性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表达个人内心情感“我书我心”的精神维度。寻找“自我”是每一个书写者追寻风格与笔墨语言的终极追求!

陆华如能敢于打破自己故有的“漂亮”审美,让自我的笔墨“染于苍、致于浑、守于拙”方为天地大美!女性书写是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重点,可以说关乎着我们民族与书法艺术的未来。

所言与陆华共勉,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书写”才是中国书法笔墨的未来主题!

点评人:李双阳 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潘旋

作品名称:《潘旋篆刻》

尺寸:138cm×35cm

所用材质:青田石,白钢刀

创作环境:工作室

创作构思:

犹记得2002年,在南京军人俱乐部看到徐庆华先生编的《将军印精萃》时那种震撼。其无拘无束、天趣横生的印风二十余年来深植于心。至今想来,如在昨日。

彼时多以书法为主,篆刻只是偶尔涉及,单凭兴致所至,为自己制个闲章等等。近三年来,对将军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心摹手追,怎么样才能让它和时代的审美以及个人的书风有个融点?是我常思考的问题。望从中汲取我想要的创作元素,期间明显感觉到自己基础不够扎实。近期打算去系统的学习一下秦汉石刻和权量铭文,以期能有一点收获,毕竟!对书法的理解高度决定了篆刻的高度,先贤都说:“印从书出”,咱不能不信啊。

边款的章法布局、文辞、拓制等,无不体现作者的审美意趣,也是我的弱项!每每下刀时便感觉到自己文化修养的不足,有话说不出,还是要多读书啊!

以上是我学习篆刻的过程和不成熟的感受,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予我指导,既然书法院给机会挂了专家号,期待专家的药方吧!

感谢!

学 术 点 评

《人才资源学导论》有云:欲成才者首先要有事业上大目标的专一性,其次还要在某一行业中选择自己的主攻点。即精通某一小门,争取在这一小门出类拔萃,然后再朝横向发展。宿迁的青年印人潘旋,近年来结合自己的秉赋与情趣,确定以“将军印”作为创作的主攻方向与突破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潘旋和我省一些中青年书法篆刻名家一样,都曾有过在高校书法专业求学的经历。从南艺毕业后他长期居于苏北小城,很少参加外界的活动,潜心艺事,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从这次潘旋所提供的一部分印作,我欣喜地感觉到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朱文与白文均衡发展(印式品类),例如“千里快哉风”“治身莫先于孝”印;二、平正与险绝相辅相成(字法构形),例如“好花看到半开时”“骑牛读汉书”印;三、方劲与圆活各显其妙”(刀法取向),例如“无言味最长”“以至诚为道”印。

潘旋的作品中也难免会暴露出一些焦燥的问题。例如有几方边款的拓制不够精到,“云外高山供道眼”印中的朱文款取斜式布局,导致字形草率歪斜而影响美观。此外,少数入印文字的变形与残破有点过度。例如“晋代衣冠成古丘”印中的“代”“衣”,“砚以静方寿”印中的“砚”“静”等字。这些都是技法上的问题,相信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一定能够取精用宏,稳步前行。

点评人:苏金海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

作者:汪静茹

作品名称:《文心雕龙节录》

作品尺寸:180cm×60cm

纸质:复古笺

毛笔:兼毫

墨汁:红星墨液

创作环境:工作室

创作构思:

在本科学习隶书临摹与创作课程时,我便以《礼器碑》为重点学习对象,我喜欢它的质朴淳厚、沉静肃穆。临习多年,似乎对其有所感悟,近期尝试用此风格进行了一些创作。

我自认更擅长写精致一路的作品,故此件作品我选择打格将我所理解的隶书写小写精。作品长度近六尺,宽度缩减,整体呈瘦长,这样的比例会更美观一些。我本意是要加强笔画粗细对比的关系,但结果有些差强人意,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弱项吧。

目前虽能创作作品,但均不精彩。多数处于模拟创作的阶段,古意不强,字型太过平实缺乏动势。希望在“月评”活动中得到老师的指导,更进一步!

学 术 点 评

汪静茹的这件隶书作品取法以汉碑为宗,用笔工稳细腻,提按分明、动作肯定;结字清朗、气息文静;章法借助界格,齐整而添雅致。

可商议者,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力不必过多集中在点画的形态上,难免会出现局促等现象,须在用笔的节奏变化上多加研习。如作品中的波磔和撇捺等笔画,注意多种变化,用笔顺求自然,应减损波挑的装饰效果,不必拘于形似,更须正确解读书与刻的关系,不可硬摹石刻的笔形。在用笔粗细轻重变化上,应体会细笔画中由内在运动节奏所引起的笔形变化。以主体的气机流动所统摄,而不必缘木求鱼,细笔尤须有篆书之浑劲。所以目前应在篆书(尤其是秦汉篆书),以及西汉铜器铭文等深研悟化,兼通行草,并融合两汉简牍隶书墨迹,如以简书笔意与章法临写《礼器碑》碑阴,可得一新面目,书者不妨一试。

点评人:李守银 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