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三市,传唱不绝——庐剧

#头条有戏#

“今儿唱的什么啊”

“今儿,唱的《休丁香》,这会儿是折子《王妙香捣鬼》”

“咚咚锵,走啊”在一声幕后念白起腔中,锣鼓点落地金声有节奏地敲击着。一会儿,一位衣着华丽,扶袖翩翩的公子走上了舞台,伴着锣鼓点在台上亮相盘步,鼓落胡琴响起,演员打开嗓子。一腔满载乡音的小调立刻赢来台下人的喝彩!

庐剧,原名叫做“小倒戏”、“倒七戏”,其实是误传,意思是大家隔了稻谷以后才唱的戏,稻子能吃了的时候唱的戏,他存在时间也仅仅只有两百年,最开始记载他是在道光年间,是政府当时重点打击对象,因为没有科班,没有专业演员,因此上唱的都是些白话谚语,才子佳人,当然更不乏讽刺官场,社会风气,被政府称之为淫词艳曲,影响风气!

跟着祖辈长大的孩子,没有没听过庐剧的,那是枯燥生活年代,唯一让大家振奋精神的娱乐项目,孩子也是在那个时候可以大胆向家长索要零花钱去,往往也是为了看戏不中断,此时的家长也绝不会多说一句,只是皱着眉头,拿手往自己褂兜一扣,“给你”,毛票子到手了,两方都开心了!

外婆就是一个爱好庐剧的人,她能一看看一天,不对,是整个郢子的人都爱看,兴盛时都有过自己组建的班子,连本大戏更是会好几出,我在她的影响下,逐渐也爱上了庐剧。

记事时,我第一句咿咿呀呀唱腔,就是模仿后面大爷磁带里面的戏腔,刚开始庐剧班子一般在十一月中旬才下乡唱戏,一户一百斤稻谷,还得把八仙桌子借用,拼在一起做舞台,结果一场打戏,演员的投入演出,将队长家桌子拦中踩断一根面板,反赔了一百块稻谷。但是毕竟戏班子不多,因此磁带是大家欣赏庐剧的主要途径,后来就到了VCD和DVD时代,卖机子老板很会做生意。买机子就免费送戏碟子。我记得那掀起一股热潮,家家户户卖了稻谷都买了一台,外婆家最先买的,同时又多买了几部戏,农闲时期,家里坐满了村里客,他们盯着屏幕,是不是点评着戏中人物,演员唱腔!

我也在讨论声中,认识了专唱小生的周小五,朱德顺;专唱青衣的刘长芬,夏小二,孙晓云;反串厉害的盛小五;也知道了这部戏叫《小辞店》,发生在隔壁镇三河街上,这部戏叫《薛凤英》,发生在官厅镇,以及这个调调叫做三七,那个调调是二凉,这会唱的是寒腔……时至今日,我依旧能把全本的戏词唱下来。

记得安徽台有个《相约花戏楼》,有一期专访庐剧,头一出唱的是《包公夜审》,演员一开腔,我傻了,哟,这怎么不对味啊,跟我平时听的不一样啊,二一出《雪梅吊孝》,也是不对,怎么那么柔啊,那时我又认清了庐剧的本质,因为地域不通,环境不通,分了三路(东中西),东路在芜湖一带,方言以及曲调偏向于渔船调,柔;西路在六安一带,融合山歌,高亢;我平时听的就是中路,刚柔并济,每一路都有他独特的魅力,中路东路多演出才子佳人,西路则是武场夺宫大本,这是地域和腔调导向所致。

我们不像北方人看戏,爱叫好,外婆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看戏的都是张着嘴,看到精彩处少有北方的叫好声,因为庐剧是一种沉浸式享受体验,听为主!

已经离开家乡近十年,但是依旧在闲暇时听听老腔庐剧,缓解想家的情绪,而今乡野田间,村头广场,剧院公园,一个令三地(合肥,六安,芜湖)人如痴如醉的剧种——庐剧,好像一碗清水那样解渴,占据三地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ntufanwen.com/1747.html